小紅書上KOL和KOC之戰, 究竟誰更好使?
yanfei 2021-03-12 15:58隨著互聯網紅利消失,流量成本居高不下,拓荒式增長成為過去式,企業必須通過更加精細化的方式尋求增長,尤其是2020年在充滿不確定性的環境中,品牌營銷面臨新的壓力和挑戰。
大家紛紛開始討論,KOL的頭部示范效應真的不行了嗎?KOC的大眾流量引導才是王道?
KOC一夜之間成為最受關注的新詞,其實,KOC這個國內原創的概念,并非是突然出現。
最早淘寶、大眾點評上的用戶留言評論,其實就是一種KOC。國外2-3年起前誕生了Micro-influencer (小微博主)和Nano-influencer(納米博主)概念,這些詞匯和我們今天討論的KOC本意都一致。
在互聯網下半場,流量紅利瀕于消失,大V投放成本越來高的情況下,強調信任關系的KOC有崛起的理由。但是否真的“KOL老去、KOC當興”?
在KOC被熱議的當下,品牌主如何安排小紅書、抖音和微信等平臺上投放策略?KOL和KOC兩種形式各有哪些優劣點?
小紅書:真實消費體驗助KOC完勝
向來強調真實用戶消費體驗的小紅書,是KOC生長最好的土壤。
“粉絲數量就幾萬,叫KOL不合適,但單個廣告報價3、4000,叫素人也不合適。”2018年開始,MCN機構“侵塵文化”開始主營優質KOC運營,負責人林塵把“曝光量高,點贊收藏高,但粉絲在10萬以下的賬號”劃定為優質KOC。
事實上,這部分用戶占據了小紅書達人內容生態中最核心的部分。數據顯示:在5149位小紅書品牌合作人中,超過五分之三的品牌合作人粉絲數在1萬到10萬之間。
通常情況下,小紅書品牌方在投放廣告時,設定的KPI( 關鍵績效指標)會是單條筆記的互動數,即曝光度、收藏、點贊、評論、轉發數量。
筆者也注意到,在小紅書MCN通告群內,多數機構也會對贊藏數與粉絲數的比例,筆記近期點贊收藏總數等數據做出具體要求。
獲贊及收藏量已經變成衡量小紅書博主質量的重要標尺,筆者在粉絲數“1萬到10萬”及“50到100萬”兩個區間中,各選一位收藏及獲贊數量排名首位的博主,調取了兩個達人的筆記數據。
品牌方同樣在意的數據還有筆記閱讀數,對比這兩位博主的30天內的各項數據指標可以看到,盡管KOL粉絲數是KOC的6倍多,但其總閱讀量僅是KOC的2倍。再來看價格,KOC報價是KOL的四分之一。
同樣,也有KOL拿著64000元的報價,閱讀量卻只是報價4000元的KOC的三分之一。
一位國內化妝品品牌市場負責人的觀察是,小紅書上,粉絲黏性不高,很適合KOC,做品牌性價比會好點。想要商品轉化時就不太會投KOC,KOC帶不起交易量。這時候就會投高性價比的KOL,他們的優勢是可能會有“爆炸流量”,一條視頻能賣上萬件。
當然,也有一些新品牌更愿意親青睞素人及KOC。根據小紅書數據分析平臺千瓜數據,過去一個月,在多平臺刮起熱潮的完美日記口紅,小紅書的投放賬號中80%是素人或者說是KOC。
當然,即便討論熱度直漲,但KOC始終是一個新詞。“侵塵文化”CEO林塵注意到,大部分所謂的媒介公司會把素人當成KOC做資源賣,“幾百塊一篇的素人,越投越沒有用”。
另一家MCN機構負責人則認為,品牌方想花低預算,撬動市場沒有任何問題,只要玩法策略以及品控把握好,基礎內容堆積起來,就可以立刻秒殺劃水的KOL。而且,平臺首頁推送的優質內容也在逐步偏向KOC內容,有了平價替代的投放方式,能增加新鮮血液,大家何樂而不為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