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紅書的視頻筆記, 為商業(yè)化路徑鋪設!
yanfei 2021-03-12 17:08一直被認為是“小眾”、“跨境電商”的小紅書自己并不這么認為,聯(lián)合創(chuàng)始人瞿芳曾經公開表示小紅書不是一家電商公司,要做一個UGC內容分享社區(qū),現(xiàn)在,小紅書的Slogan也已經換成了“標記我的生活”。
各類APP以非主營業(yè)務姿態(tài)上馬的短視頻已經是時髦了,但小紅書這類“內容分享社區(qū)”要做短視頻,可能更符合現(xiàn)實的、客觀的需要。
從產品形態(tài)看,小紅書上大量的UGC用戶筆記呈現(xiàn)碎片化、輕量級的特點,這與短視頻的產品形態(tài)契合。而小紅書自己到處強調的“真實”在短視頻上相對更容易保障,畢竟不管是機構還是個人做假成本都變得更高。
從用戶體驗看,小紅書一貫宣稱自己在幫助用戶尋找所謂“新的好物與生活方式”,因而多元化的內容獲取是其必要,短視頻能豐富內容形式,增加抵達用戶的觸點,優(yōu)化體驗的同時降低時間成本。
從用戶表達看,圖文筆記是用戶對物品使用后體驗的分享,而捕捉生活的短視頻也具備筆記的屬性,在短視頻APP們激烈搏殺的用戶熏陶下,小紅書搭了市場教育的便車,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獲得了更低的用戶表達門檻,能夠進一步促進用戶的使用與分享。
適合做短視頻還不夠,還得選擇形式,小紅書的短視頻形式需求與Ins實現(xiàn)了一致:對外標榜記錄生活的內容社區(qū),做短視頻無非有兩種走向:Youtube的Vlog和以Ins為代表的Stories,前者在中國剛剛火起來,而小紅書過去圖文筆記的視頻化,在UGC鼓勵、真實內容創(chuàng)造、制作門檻等方面,更貼近Stories的形態(tài)。
不止于此,在短視頻這件事上,Ins與小紅書的相通之處還有更多。
1. 用戶價值沉淀的一致性——年輕化群體;
根據(jù)市調機構Piper Jaffray的最新調查結果,每月至少使用一次Ins的青少年比例高達85%,首度超越了Snapchat的84%,登上美國青少年最常使用社群平臺第一位,為Facebook在這個市場扳回一城。另外一邊,小紅書亦由重度年輕用戶主導,官方稱2億用戶中60%為一二線城市年輕人,大量藝人資源也與這樣的用戶池匹配。
這反過來又使得Stories這種形態(tài)在Ins和小紅書上更受歡迎,快速吸引對新鮮事物的探索欲和接受程度更高的年輕人,并帶來更多商業(yè)化變現(xiàn)的可能。某種程度上,選擇短視頻是二者的用戶價值沉淀的結果,如果不是年輕化的內容社區(qū)平臺,Stories的價值是會打折扣的,這從Facebook主APP的Stories增長表現(xiàn)并不如Ins可見一斑。
2. 為短視頻商業(yè)化進行相同的商業(yè)化路徑鋪設。
內容社區(qū)短視頻的商業(yè)化變現(xiàn),主要無非是依靠品牌主自主短視頻內容產出,或者UGC、PGC短視頻做商業(yè)跳轉。平臺能做的,偏向于為品牌商、廣告主提供更好地“商業(yè)基礎設施”,幫助社區(qū)品牌傳播、帶貨在社區(qū)內順暢化、自主化實現(xiàn)(而不是強行打廣告)。
Ins入駐的品牌商過去可以通過加入購物標簽(Tag),用戶點選商品,就能直接導流到商家網站上下單,現(xiàn)在進一步優(yōu)化了這個過程,原生支付功能Instagram Payment實現(xiàn)讓用戶在不離開App、跳轉瀏覽器的情況下,直接完成下單付款,完善Stories商業(yè)閉環(huán)。
帶貨特征突出的小紅書亦是如此,其最近上線了“品牌合作人平臺”,宣稱要打通品牌方、博主與MCN三重入口,實現(xiàn)三方間信息完全透明,避免注水造成的品牌信任透支,在過去圖文內容池基礎上,配合“信息流+短視頻”,對提升品牌的觸達與轉化有不錯的價值。
總的看來,小紅書無論在短視頻的契合度、用戶群體特征還是配套商業(yè)化措施上,都與盯住Stories的Ins有類同之處,做出中國版Stories不存在產品設計上的障礙,剩下的,就是與Ins一樣面臨的實操過程中的挑戰(zhàn)了。